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

從果戈里的畫像看藝術家的自畫像

文/丘光

果戈里留下不少的肖像畫,而且出自那個時代一流俄國畫家的手筆,他中學畢業後到首都彼得堡找工作之餘曾學過畫,同時與許多畫家朋友交往,還寫過一篇小說標題就是〈畫像〉,可見他對繪畫藝術的興趣。
這篇收在我們這個《外套與彼得堡故事》新譯本的最後,其實它最初是在果戈里的彼得堡故事中排在最前的。
●1834年初闖文壇時、
我們幾乎認不出來的、
想像遠方美夢的果戈里
(維涅茨安諾夫繪)
為什麼我要如此倒置編排?
簡單說,我在這篇小說裡看到了果戈里在探索藝術創作的初衷,他透過筆下的主角人物──著魔的窮畫家,細膩地描繪出一個藝術家面臨困境時的心理,而妙的是,這些困境似乎也是果戈里當下或日後在現實生活中遇上的。
看看小說裡窮畫家的抱怨:
既然我沒沒無聞,誰會買我的作品呢?……我一點也不比別人差,只要展露鋒芒,也能像他們一樣賺錢。
這不禁讓人回想起,二十歲的果戈里看到自費出版的首作詩集遭受惡評後,他便回收市場上所有的書燒掉。

當一個藝術家意識到自己有天分,卻無法讓這天賦實現在作品上時,或因現實困境(貧窮),或因心靈困境(找不到表達形式),人的意志一旦薄弱,魔鬼便趁虛而入(人的惡習、偏見、欲望等就是大大小小的魔鬼),利誘窮畫家交出靈魂,給予實現藝術成就做為報酬。交易於是完成,在窮畫家變身為大藝術家的魔幻時間中,這個人物對於現實的觸感不同了,掌握力也異常了,果戈里捕捉到此時畫家內心某種欲望綻開的一瞬間,這種微妙的心理風景極為迷人:
「(畫家)意識到自己能將旁人無法察覺的事物表現出來,他的心不禁微微顫動。
一八三五年,二十六歲的果戈里已小有名氣,出版了一部內容繁複的《雜文集》,包括論說歷史地理的文章、文學藝術甚至建築評論,以及最早的彼得堡主題小說三篇(依序是〈畫像〉、〈涅瓦大道〉、〈狂人日記〉),他在作者前言提到:
「這部文集囊括我生命中不同時期的作品,這些不是為了稿費,而是真心誠意寫的,會被我選上的題材只因為我對它們深感震撼。同時,讀者們當然也會找到許多不成熟之處。」
──會這樣大剌剌寫著,還真要有相當程度的青春年少的天真爛漫!

一八四一年,果戈里完成大作《死靈魂》,他既欣喜自己將豎立藝術里程碑,又煩惱俄國的審查制度阻撓出版,他這時候的兩幅畫像相當有意思,一是伊凡諾夫的作品,畫中人有一股愁緒,彷彿是想像與現實交戰中的果戈里,伊凡諾夫的風格似乎喜歡把人物的心理問題浮現在最上層。

●1841年的果戈里
(伊凡諾夫繪)
二是莫勒所作,也是至今流傳最廣的一幅果戈里肖像,我每次看畫中人的眼睛、嘴角、臉部的光線對比,還有那種神祕笑容中帶點詭異的自信,都會想起達文西的《蒙娜麗莎》(小說〈畫像〉中也提到對達文西的崇敬),讓我覺得這幅畫好像是果戈里刻意要求畫家去模仿的。
莫勒的畫彷彿是想像與現實調諧後的果戈里(要知道這在那時候果戈里的現實中恐怕只有幾個瞬間),此時他的神情正如小說〈畫像〉中所言:「受到某種不可思議、蘊藏各處的靈感光輝所照亮」。

而我好奇,果戈里要是後來回頭去看自己的小說〈畫像〉,會不會驚恐於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識的鏡像倒影?

●1841年的果戈里
(莫勒繪)


※相關連結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